章 印刷適應性測定儀(主機)
一、用途
IGT印刷適應性測定儀相當于小型印刷機, 可用于紙張進行表面強度及印刷平滑度、粗糙度、油墨吸收、油墨轉(zhuǎn)移、印刷密度(需配備專用附件)等印刷適應性試驗。可供造紙廠、印刷廠、油墨廠等進行有關(guān)紙張、油墨等印刷材料印刷適應性試驗。
二、主要規(guī)格和技術(shù)參數(shù)
1、擺錘仰角:165°。
2、印刷盤:φ65mm×10mm;
φ65mm×20mm。
3、擺速度:(20~125)cm/s。
4、印刷壓力:0~700N。
5、扇形體特性尺寸
扇角:155°;
半徑:85mm;
寬度:35mm。
6、膠墊規(guī)格(L×b×h,mm):320×35×1.5。
7、紙墊規(guī)格(L×b×h,mm):305×35×1.5。
8、外形尺寸(L×b×h,mm):420×260×355。
三、結(jié)構(gòu)原理
A、擺錘 C、壓印滾筒(扇形體)D、印刷盤 E、加壓彈簧
擺錘傳動原理圖
在印刷品印刷過程中,優(yōu)質(zhì)紙張、油墨和三個工藝要素(油墨厚度、印刷壓力和印刷速度)是保證印刷制品質(zhì)量的重要條件。
本儀器是根據(jù)三個可變的、獨立的工藝要素的特定要求設計的。 油墨厚度:通過打墨機、油墨吸管、油墨分布面積,并控制注墨量和印刷盤著墨時間,可獲得準確的墨膜厚度。
印刷壓力:在具有標準襯墊的情況下,利用杠桿加壓機構(gòu)(見擺錘傳動原理圖),使印刷盤D在彈簧E的拉力作用下,相對于印刷扇形體C產(chǎn)生一定壓力,彈簧E的拉力,即印刷盤對扇形體的壓力可在標尺上讀出。壓力值可調(diào)整到需要的值,并保持壓力的再現(xiàn)性。
印刷速度:本儀器的擺速由自由跌落擺錘A實現(xiàn),并獲得加速度。如用手轉(zhuǎn)動擺錘A,可獲得近似恒速;換上彈簧加速器(參看彈簧加速器原理圖),可以得到不同的加速度。
測定儀是一小型印刷機(見結(jié)構(gòu)原理圖),印刷盤(8) 代替印刷板,印刷盤在打墨機上著墨(參看第四章結(jié)構(gòu)原理圖)。扇形體( 5)用襯墊覆蓋。擺錘(1)與扇形體(5)同軸聯(lián)結(jié)。在恒速時,可以用手轉(zhuǎn)動擺錘(1);加速時,用自由跌落擺錘的方法, 此時速度是遞增的,速度為125cm/s。如果需要更高的速度,可使用彈簧加速器(參閱第二章)。
四、工作條件及安裝
本儀器應在下列環(huán)境內(nèi)工作:
1、應安裝在無塵、清潔的房間內(nèi);
2、室溫20±10℃,儀器可正常工作; 若欲獲得理想的抗拉毛試驗結(jié)果,請在GB/T2679·16-1997《紙和紙板印刷表面強度的測定(擺或彈簧加速法)》規(guī)定的恒溫恒濕條件下進行測定。
3、儀器應安放在穩(wěn)定的水平工作臺上,臺面應墊耐油橡膠板。
五、操作方法
1、襯墊安裝(參閱結(jié)構(gòu)原理圖)
1) 轉(zhuǎn)動扇形體(5),扇形體上的襯墊夾(9)置于頂部位置。
2) 松開襯墊夾(9)上的滾花螺釘,將橡膠(或紙)襯墊插入夾中,輕輕上緊滾花螺釘,使襯墊在夾頭中尚能移動,然后調(diào)節(jié)襯墊,使它與扇形體對正并貼平后,再上緊滾花螺釘,使夾頭壓緊。
3) 把扇形體(5)轉(zhuǎn)至工作起始位置。
4) 將襯墊另一端裝在張力桿(4)上,把張力桿外側(cè)的一只滾花螺母向右擰,使襯墊拉緊,并用螺母鎖緊。
5) 在上軸位置套入印刷盤(8)。
6) 轉(zhuǎn)動手柄(6)使印刷盤(8)與扇形體接觸,直至手柄(6) 靠在定位螺釘上。
7) 旋轉(zhuǎn)手柄(7),使壓力指針對準680N。
8) 用右手握住扇形擺(5)手柄,左手將手柄(2)推開,慢慢轉(zhuǎn)動扇形擺,至張力桿(4)到達印刷盤(8)處。
9) 松開張力桿(4)鎖緊螺母,轉(zhuǎn)動滾花手柄, 重新拉緊襯墊,擰緊張力桿鎖緊螺母。
10) 將扇形體(5)放回到原來的位置,轉(zhuǎn)動手柄(6), 使印刷盤分離。
11) 轉(zhuǎn)動手柄(7),使壓力回到零位。
2、試條的安裝
1) 將夾頭(9)轉(zhuǎn)到上部適當位置。
2) 撳下夾頭(9)尾部,將紙條插進夾頭內(nèi)。
3) 讓紙條伸展,貼緊扇形體襯墊。
3、印刷壓力的調(diào)整
1) 在調(diào)整印刷壓力時,必須把印刷盤裝上。
2) 將扇形體(5)放在工作起始位置。
3) 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手柄(6),使印刷盤與扇形體處于接觸狀態(tài)。
4) 旋轉(zhuǎn)手柄(7),可調(diào)整所需的印刷壓力,壓力在前面標尺讀出。
4、速度的選擇
1) 當用恒速時,用手扶住扇形擺(5)的手柄,可作近似勻速印刷試驗。
2) 當作加速印刷時,可使扇形擺(5)及擺錘(1)自由跌落(在使用1cm寬的印刷盤,345N印刷壓力時),此時速度為125cm/s。
3) 當需要更高的速度時,卸下擺錘(1),裝上彈簧加速器(使用參閱第二章)。
5、印刷盤加墨
印刷盤加墨在打墨機上進行(參閱第四章)
6、印刷:
1、擺錘 2、掣子 3、襯墊 4、張力桿 5、扇形體 6、手柄 7、手柄
8、印刷盤 9、襯墊夾
結(jié)構(gòu)原理圖
1) 把襯墊夾(9)轉(zhuǎn)至頂部位置。
2) 打開襯墊夾(9)夾頭,插入試驗紙條,關(guān)閉夾子,使試條貼緊扇形體圓弧面。
3) 把已著墨的印刷盤套在軸上。
4) 把扇形體置于工作起始位置。
5) 轉(zhuǎn)動手柄(6),使印刷盤與扇形體接觸。
6) 調(diào)整印刷壓力(參閱本節(jié)3)。
7) 調(diào)整印刷速度(參閱本節(jié)4)。
8) 拉開手柄(2),進行試印。
9) 打開夾頭(9),取出試驗條,完成次試印。
10) 把試樣平放好,與印刷速度標尺相比較,就能看出, 在一定壓力下,不同速度試驗條表面強度的變化情況。
11) 轉(zhuǎn)動手柄(6),使印刷盤與扇形體分開,取下印刷盤(8)。
12) 用汽油洗掉印刷盤(8)上殘余油墨,并用布揩擦干凈,重新上墨。
13) 重復上述操作,可作第二次試驗。
六、維護和保養(yǎng)
1、儀器不用時,應將印刷壓力調(diào)整至零。
2、儀器不用時,不讓襯墊受到任何壓力。
3、印刷軸涂上輕薄的油脂,防止生銹。
4、儀器應用軟布經(jīng)常揩擦,保持清潔干凈。
5、運動部位要定期加注潤滑油。
6、印刷盤孔必須經(jīng)常保持薄層油脂,防止生銹。
第二章 彈簧加速器
一、用途
在印刷適應性測定儀主機上,使用擺錘所能得到的末速度較低。為了得到更高的速度,必須用彈簧加速器取代擺錘。
彈簧加速器就是為使試驗機獲得更高的印刷末速度而設計的。
二、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
加荷速度(印刷壓力為345N時):
VA=(20~250)cm/s
VM=(20~300)cm/s
VB=(20~350)cm/s
外型尺寸(L×b×h,mm):165×85×365。
三、結(jié)構(gòu)原理
本儀器是根據(jù)彈性能可轉(zhuǎn)變?yōu)閯幽艿脑碓O計的,其工作原理如彈簧加速器傳動原理圖所示。
如果擺桿在H點位置被釋放(如原理圖所示),擺桿OH 在彈簧拉力F作用下,使主軸O轉(zhuǎn)動,OH的運動一直向下,彈簧的拉力迅速減少,速度迅速上升。
彈簧初拉力的大小,通過Q軸的轉(zhuǎn)動調(diào)節(jié), 因此在不同的初拉力作用下可以得到不同的速度,速度為無級調(diào)速,在儀器速度標尺上注明A、M、B三點,指明速度的變化范圍(速度的微量變化用專用校驗儀測量)。
四、儀器安裝(參閱彈簧加速器安裝圖)
Ⅰ彈簧加速器
10、操作桿 11、手柄 12、螺釘
OH:擺桿 O:上支點 HQ:拉簧 13、插銷
F1、F2:彈簧拉力 N:印刷壓力 Ⅱ印刷適應性試驗機
Q:下支點 2、制子 5、扇形體
彈簧加速器傳動原理圖 安 裝 圖
1、把扇形體(5)旋轉(zhuǎn)至工作起始位置,用六角扳手把擺錘卸下! 2、松開試驗機上的固定螺釘(12)。
3、裝上彈簧加速器的插銷(13)把彈簧傳動裝置套裝于軸上,推送到位,注意操作桿(10)的鍵槽與主軸互相聯(lián)接。
4、將彈簧傳動裝置旋轉(zhuǎn),插銷(13) 對準印刷性能試驗機的凹槽并插入。
5、上緊緊固螺釘(12)。
6、推印刷適應性試驗機頂上的掣子(2),使扇形體轉(zhuǎn)動。
7、推動操作桿(10),就能使彈簧處于張緊狀態(tài)。
五、操作說明
1、印刷操作說明
1) 使試驗機的扇形體面向。
2) 轉(zhuǎn)動手柄(11),調(diào)節(jié)所需印刷速度(速度從后面標尺上讀出)。
3) 把操作桿(10)拉向左,靠在終點上,這時要連同扇形體一起帶至啟始工作位置(此時扇形體若處在位置,則用手搬動扇形體,使之嚙合)。
4) 把操作桿(10)向前拉進凹槽,拉動掣子(2),扇形體將迅速轉(zhuǎn)動進行試印。
2、卸下彈簧加速器
1) 轉(zhuǎn)動手柄(11),使彈簧張力為小。
2) 把扇形體轉(zhuǎn)至開始位置,然后一手拉著掣子(2),一手握住扇形體,讓其慢慢下降,扇形體處于位置。
3) 松開緊固插銷(13)。
4) 取出彈簧加速器。
六、彈簧加速器的校驗
速度的變化,用專用儀器進行校驗。
七、維護保養(yǎng)
1、儀器使用前,要對轉(zhuǎn)動部件加油潤滑。
2、使用前,檢查轉(zhuǎn)動各部件是否靈活,發(fā)現(xiàn)污垢及時清除,以免引起速度誤差。
八、使用注意
1、彈簧傳動裝置在張緊狀態(tài)的時間不能太長, 以免引起彈簧變形。
2、為防止扇形體在彈簧張力作用下產(chǎn)生撞擊,要執(zhí)住操作桿(10),直至扇形體停在止動位置上。
第三章 油墨吸管
一、用途
在進行印刷適應性試驗的過程中,應保證油墨層具有規(guī)定的厚度,這對提高試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是很重要的。油墨吸管能對每次使用的油墨量作準確的計量,獲得了墨膜厚度的再現(xiàn)。
二、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
墨管容量:2ml。
分度值:0.01ml。
三、結(jié)構(gòu)原理
油墨吸管包括三個部份,由千分尺螺旋、墨缸及噴嘴組成。
千分尺螺旋:其中包括計量套筒、軸套和螺桿。計量套筒刻度的讀數(shù)從0~2ml,軸套圓周分十個刻度,分度值為0.01ml。
墨缸:內(nèi)部裝有尼龍柱塞,它準確地和筒體配合,柱塞借助鉤子與千分尺螺絲相連接。擰動軸套(4),便能起吸墨和擠墨的作用。
1、噴嘴 2、緊定套 3、柱塞 4、軸套
油墨吸管結(jié)構(gòu)簡圖
噴嘴:吸墨管前部的噴嘴有一小孔,油墨通過小孔噴出,由于小孔很小,使擠出的油墨量有較高的體積量精度。
四、操作說明(參閱油墨吸管結(jié)構(gòu)簡圖)
1、擰開緊定套(2),卸下噴嘴(1)。
2、轉(zhuǎn)動軸套(4),使柱塞退到里面。
3、用墨刮刀將待試油墨徐徐壓入,務必不使產(chǎn)生氣泡, 至適量為止,然后蓋上噴嘴和緊定套。
4、轉(zhuǎn)動軸套(4),油墨即從出墨口擠出,記取刻度值,等待使用。
五、吸管的校驗
本吸管能準確給定油墨體積量,當柱塞磨損后將引起誤差,必須重新校驗時,采用如下的方法:
1、取已知密度的油脂物質(zhì),設密度為d(g/cm3)。
2、按操作法把油脂灌入墨缸中。
3、稱取油墨吸管的總重W1克。
4、擠出一定體積的油脂Vml。
5、再稱取油墨吸管的重量W2克。
則由下式計算:
W1-W2
V=──── (ml)
d
并與吸管刻度上讀出的體積量相比較,允許誤差:±0.01ml。
六、維護保養(yǎng)
1、油墨吸管在長期不用時,必須把吸管清洗干凈存放。
2、油墨吸管若長期存放,必須把筒體加入潤滑油脂, 使用時,再把墨缸和柱塞清洗干凈。
七、使用注意
1、在使用油墨吸管時,應緩慢旋轉(zhuǎn),以確保墨量的準確輸出。
2、擠出油墨時,如出現(xiàn)氣泡,說明吸管未完全充滿, 吸管必須重新充墨。
3、當油墨加于打墨機上時,應使油墨在輥子的全長上均勻分布!
第四章 打墨機
一、用途
本機是用來獲得一定的墨膜厚度,保證在試驗過程中墨膜厚度的穩(wěn)定性。
二、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
1、傳墨輥總面積:S=1200cm2。
2、電動機
功率:N=60瓦 轉(zhuǎn)速:n=1425轉(zhuǎn)/分 電壓:V=220伏
3、輸出轉(zhuǎn)速:70±2轉(zhuǎn)/分。
4、串墨輥串動次數(shù):8±2次/分。
5、墨膜厚度:(7.7±0.5)μm。
三、結(jié)構(gòu)原理
打墨機由墨輥和傳動機構(gòu)組成。墨輥保證的幾何尺寸,使總的傳墨面積為已知數(shù)。因此,當墨量滴入儀器,由下式就可求出墨膜厚度:
V
t=─── ×104
S
V:滴入儀器墨量,cm3;
S:傳墨面積,cm2;
t:墨膜厚度,μm。
打墨機主要由膠輥(3)、串墨輥(4)、主動輥(5)及勻墨輥(9)組成(參閱結(jié)構(gòu)原理圖)(印刷盤(1)在試驗時裝上)。
主動輥(5)由不銹鋼輥筒組成,并由電動機(7)帶動旋轉(zhuǎn)。膠輥(3)壓在(4)和(5)兩輥筒之間,由主動輥帶動旋轉(zhuǎn),將動力傳給串墨輥(4),串墨輥一邊轉(zhuǎn)動,一邊來回串動。在主動輥的后面,加一勻墨輥(9),這樣,加快了油墨分布的速度。印刷盤(1)在轉(zhuǎn)動膠輥的作用下,繞軸旋轉(zhuǎn)。
打墨機的加墨量,印刷盤著墨次數(shù),以及補充墨量的關(guān)系,可參閱附表2、3。
1、印刷盤 2、印刷盤支架 3、膠輥 4、串墨輥 5、主動輥 6、手柄 7、電機 8、開關(guān) 9、勻墨輥
打墨機結(jié)構(gòu)原理圖
四、儀器安裝
儀器應置于清潔無塵的房間,室內(nèi)應保持恒溫恒濕,使實驗結(jié)果有再現(xiàn)性。儀器放在穩(wěn)固工作臺上,工作臺應盡可能水平。
插接電源為220V。
五、操作方法
1、將操作手柄(6)置于頂端位置。
2、裝上膠輥(3),并在輥體上施加1ml專用拉毛油(或油墨),并沿全長均勻分布。
3、撳下按扭,使電動機通電轉(zhuǎn)動。
4、將手柄(6)移至位置。
5、放下勻墨輥(9),將印刷盤裝在軸上。
6、油墨分布至少十分鐘后,印刷盤可以上墨。
7、將印刷盤(1)放下,使印刷盤與膠輥(3)接觸。
8、印刷盤上墨(30±3)s。
9、每印10條之后,沿膠輥軸向均勻補加0.16ml拉毛油,分布至少45s。
六、維護保養(yǎng)
1、清洗打墨裝置。
1) 準備兩個清洗盤,一個裝煤油,另一個裝汽油。
2) 將印刷盤卸下,先在煤油盤中清洗,然后在汽油盤中清洗! 3) 在墨輥外圓表面上,噴注洗滌液,開始時可使用揮發(fā)性較慢的溶劑,如煤油,后用揮發(fā)性較快的溶劑,如汽油進行清洗。
4) 用揩布在輥筒上,仔細揩擦。
5) 對于膠輥,清洗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取下來在盤中清洗。
2、膠輥的更換
膠輥使用一定時間后,膠輥可能發(fā)生老化,這時必須更換。
七、使用注意
1、印刷盤
印刷盤由不銹鋼或防銹鋁材料制成,有1cm和2cm兩種規(guī)格,一般情況使用1cm寬的印刷盤。若使用2cm寬的印刷盤,印刷壓力應加倍。
2、膠輥
打墨機上的膠膜(3)可自由拆卸,輥體由樹脂膠類材料制成,對于用聚氨基甲酸脂制成的輥體,可用于油基墨或水基墨。膠輥不能用氯化碳氫化合物(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清洗。
3、注意要點
1) 電動機不開動時,手柄(6)應處于上方, 防止膠輥長時間局部受壓變形。
2) 當手柄(6)落下時,膠輥內(nèi)孔不應與抬桿接觸, 膠輥應被平穩(wěn)地托在輥筒(4)和(5)上。
3) 在未加油墨時,禁止啟動電動機,以免損壞膠輥(3),如果只用單邊時,另一邊應將膠輥取下。
4) 打墨機停止轉(zhuǎn)動,印刷盤(1)要與膠輥(3)脫離接觸。
5) 如果打墨機不使用,要將勻墨輥(9)卸下。
附頁:
一、威氏棒應用
1、用途
威氏棒是快速拉毛試驗的專用裝置,使用威氏棒,用墨量少,節(jié)省時間,可很快得到試驗結(jié)果。一般五條以內(nèi)的試樣,用威氏棒為宜。
2、主要技術(shù)參數(shù)
溝紋印刷盤槽的規(guī)格(槽寬×槽深,mm):17×0.015。
3、原理、組成及其應用(參見結(jié)構(gòu)原理圖)
1、支架 2、重鉈 3、杠桿 4、彈性塊 5、墨刮刀
6、搖手柄 7、溝紋印刷盤
威氏棒結(jié)構(gòu)原理圖
威氏棒由支架、重鉈、杠桿、彈性塊、墨刮刀和搖手柄組成。使用時,先將支架固定在印刷適應性試驗儀主機上,把帶溝紋的印刷盤裝在加壓機構(gòu)的印刷軸上,然后將杠桿、刮墨刀等按結(jié)構(gòu)原理圖裝在支架上,刮墨刀應緊密地壓向溝紋印刷盤。這時,可向溝紋印刷盤加入少量油墨,然后將搖手柄插入溝紋印刷盤的孔內(nèi),轉(zhuǎn)動搖手柄,油墨將通過墨刮刀均勻地分布在溝紋印刷盤上。取下杠桿和墨刮刀,可作拉毛試驗。
4、快速拉毛試驗條件
1) 壓力:686N。
2) 襯墊:膠墊或紙墊。
3) 使用墨盤:2.4cm帶槽墨盤(WS盤)。
二、拉毛試驗
試驗條件參閱表1,試驗完成后, 將其放在較明亮的地方觀察(在拉毛觀察燈下),標出開始出現(xiàn)掉毛的位置。根據(jù)印刷距離,在速度──壓力曲線圖(或標尺)上查出該紙條拉毛速度。拉毛速度即試樣的表面強度。
印刷距離的測量:印刷的起始位置應在印刷開始一端約5mm 的較深色區(qū)域與其淺色區(qū)域的分界處,從分界處至起毛、起泡或撕裂點的距離,即為印刷距離。
本儀器給出了345N和686N印刷壓力下的速度曲線圖,曲線圖使用方法如下:
1、根據(jù)所用的印刷壓力和速度檔位(圖中P、A、M、B分別對應擺、彈簧加速器A檔、M檔和B檔),找到對應的速度曲線;
2、根據(jù)所測得的印刷距離,在橫坐標軸(標定點位)上找到對應的點;
3、從速度曲線上查取與印刷距離對應的印刷速度(縱坐標)值。
拉毛速度越大,表明紙的表面強度越大,印刷過程中越不容易發(fā)生掉毛掉粉和紙層分離脫落的現(xiàn)象。試驗中,紙面破壞有兩種情況:
1、 當紙表層纖維交織強度(涂料紙與涂料間的結(jié)合強度)大于紙層間的結(jié)合強度時,紙面的破壞往往是起泡分層,后把整個紙層揭下。
2、紙表層的纖維交織強度低于紙層間的結(jié)合強度, 這時紙面的破壞情況往往是首先起毛或掉涂料粉末。
進行紙的表面強度試驗時,使用三種不同粘度的專用油墨:
低粘度:21 Pa·s (帕·秒)
中粘度:72 Pa·s
高粘度:155 Pa·s
試驗中,可根據(jù)試樣表面強度的大小,選擇適當粘度油墨。試驗報告應按國家標準GB/T2679·16-1997 《紙和紙板印刷表面強度的測定(擺或彈簧加速法)》進行。
三、印刷適應性測定儀試驗
表。
項目及參數(shù) 試樣及其它 | 項 目 | 墨 (油) | 墨量(cm3) | 墊類 | 壓力 (N) | 印刷盤寬 (cm) | 速度 (cm/s) |
凸版印刷 | 密度 新聞印刷 濕印濕試驗 新聞印刷 拉毛試驗 印刷平滑度 | 密度試驗油墨 新聞試驗油墨 試驗油墨 試驗油墨 拉毛油(選擇粘度) 密度試驗油墨 | 0.3和/或0.6 0.3和/或0.6 0.3~0.4 0.3~0.4 1.0 0.1 | 紙墊 紙墊 紙墊 紙墊 紙墊 紙墊 | 345 345 345 345 345 345 | 1 2 1 2 1 2 | 恒速約 20cm/s 彈簧加速 B 恒速約 20cm/s 彈簧加速 B 擺速或彈簧加速 恒速約 20cm/s |
膠版印刷 | 密度和顏色 濕印濕 拉毛試驗 浮渣試驗 印刷平滑 濕拉毛 | 密度試驗油墨 試驗油墨 拉毛油(選擇粘度) 膠版試驗墨 密度試驗墨 膠版試驗墨 | 0.3和/或0.6 0.3~0.4 1.0 0.6 0.1 0.4 | 膠墊 膠墊 膠墊 膠墊 膠墊 膠墊 | 294 294 343 294 343 343 | 2 2 2 2 2 2 | 恒速約 20cm/s 恒速約 20cm/s 擺速或彈簧加速 恒速約 20cm/s 恒速約 20cm/s 恒速約 20cm/s |
凹版印刷 | 密度 平滑度 | 試驗油墨 凹印墨 | 幾滴 幾滴 | 膠墊 | 196 59 | 2 2 | 擺速 擺速 |
一般附件的應用 | 粘臟試驗 粗糙度 印刷滲透性 | 粘臟試驗墨 | 0.5 0.001~0.006 0.006 | 紙墊 膠墊 膠墊 | 343 392 392 | 1 2 2 | 恒速約20cm/s, 每轉(zhuǎn)過5秒、30 秒、60秒停一下。 彈簧加速 B 擺速 |
四、儀器使用說明
1、印刷試驗必須作三次,取平均值。
2、 儀器印刷壓力值應與印刷盤對應取值:若使用寬的或窄的印刷盤,必須按比例增加或減少印刷壓力。
3、注墨方法:使用油墨吸管。
4、作少量試驗,使用左邊(單邊打墨)。
5、作大量試驗,使用兩邊,兩邊上墨。
6、印刷盤著墨次數(shù)應為使用1cm寬的墨盤,若用寬的墨盤時,必須按比例計算。例如使用2cm印刷盤,著墨次數(shù)要減半。
7、上墨分布時間
a. 上墨分布時間至少10分鐘。
b. 補充加墨分布時間不少于45s。
c. 印刷盤上墨時間(30±3)s。
8、油墨粘度隨溫度而變化,表上數(shù)字只供參考,單位:Pa·s。
表 2
初加墨量 cm3 | 墨層厚度 μm | 著墨次數(shù) | 添加墨量 cm3 |
平均值 | 極限值 |
1.0 | 8.0 7.8 | 8.20-7.80 8.20-7.40 | 4 7 | 0.065 0.111 |
0.6 | 4.8 4.7 | 4.92-4.68 4.92-4.44 | 4 7 | 0.039 0.067 |
0.5 | 4.0 3.9 | 4.10-3.90 4.10-3.70 | 4 7 | 0.03 0.056 |
0.3 | 2.4 2.3 | 2.46-2.34 2.46-2.22 | 4 7 | 0.020 0.033 |
0.1 | 0.8 0.78 | 0.82-0.78 0.82-0.74 | | 0.007 0.011 |
表 3
比較墨量 cm3 | 墨層厚度 μm | 加墨量 cm3 左 右 | 著墨次數(shù) | 左添加量 cm3 |
平均值 | 極限值 |
1.0 | 8.0 | 8.20-7.80 8.40-7.60 | 1.30 0.93 1.49 0.91 | 38 56 | 0.61 0.90 |
0.6 | 4.8 | 4.92-4.68 5.04-4.56 | 0.78 0.56 0.89 0.55 | 38 56 | 0.37 0.54 |
0.5 | 4.0 | 4.10-3.90 4.20-3.80 | 0.65 0.47 0.75 0.46 | 38 56 | 0.31 0.45 |
0.3 | 2.4 | 2.46-2.34 2.52-2.28 | 0.39 0.28 0.45 0.27 | 38 56 | 0.18 0.27 |
0.1 | 0.8 | 0.82-0.78 0.84-0.76 | 0.13 0.09 0.15 0.09 | 38 56 | 0.06 0.09 |
表 4
油墨粘度 Pa·s 油墨種類 | 溫 度 |
20℃ | 23℃ | 25℃ |
低 | 21 | 15.5 | 12.5 |
中 | 72 | 54 | 44 |
高 | 155 | 110 | 92 |
注:表中推薦數(shù)值,如與國家方法標準有矛盾,應以國家標準為準。